出口真的形势很差吗?
来源:管清友    时间:2023-08-13 19:52:02

本月外贸进出口数据继续大幅回落,且不及预期。根据海关总署于今日(8月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4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1%;7月单月进出口总额为4829.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6%。 今年一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已经显示了外需订单交付的下滑,同时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数据持续低于荣枯线,为何此前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仍然表现良好?
海关总署、BoP、PMI,这三大口径统计的外贸数据,究竟有什么区别?在定义上,三大口径覆盖面、统计重点各有不同,海关总署口径是基于海关总署根据货物的进出关情况进行统计的;BoP口径本质上基于“权责发生制”统计的;而PMI新出口订单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在统计节点上,三者统计的是跨境交易的不同阶段。海关数据的统计口径就以货物“进出关”为统计的时间节点;BoP口径下统计的是经销商把物品交付给外国人并收到的货款额度的节点;在PMI统计的是制造商的直观感受,对应节点在制造商接到经销商的订单。
为何年初BoP口径贸易数据下滑、PMI低于50%,但海关口径仍然表现良好?我们将去年10月之后的贸易数据表现分为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去年Q4,表现为三大口径之下,外需表现都很低迷,这是因为去年四季度疫情防控进入政策切换期,生产端、交付端都出现了较大推进阻力;第二阶段是今年1-4月,表现为出口数据回暖,但BoP、PMI表现不佳,三大口径出现矛盾,我们对这一矛盾的解释是前期的贸易订单无法正常生产与交付。 随着疫情防控彻底转向,此前积攒的订单集中交付至国外,才导致短期海关视角下出口数据出现回补。这一爆发不是因为外需景气度恢复,只是因为3-4月订单集中交付。
结论:Q4可能迎来读数回暖,但实际外贸景气度仍有待观察。相较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口径,和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口径,海关所统计的进出关数据经常由于统计节点的不同,出现短期的失真。往后看,受基数效应影响,今年四季度出口增速可能会迎来回暖。但最终外贸实际景气度如何,仍需观察后续欧美央行货币政策动向及中国新贸易伙伴(东盟、拉美、俄罗斯等经济体)下半年经济走势。

文/许博男


【资料图】

事件:根据海关总署于今日(8月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4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1%;7月单月进出口总额为4829.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6%。

本月外贸进出口数据继续大幅回落,且不及预期。这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今年一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已经显示了外需订单交付的下滑,同时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数据持续低于荣枯线,为何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仍然表现良好?如今海关口径数据如预期般回落,后续我们观察贸易景气度应该以哪一口径为准?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回答“三大口径的区别”、“三大口径背离的原因”和“如何看待下半年贸易形势”三个问题来解读这一现象。

01三大口径究竟有什么区别?

(1)在定义上,三大口径覆盖面、统计重点各有不同。

海关总署口径:我们每个月上旬所关注的“进出口”数据,本质上是基于海关总署根据货物的进出关情况进行统计的。换句话说,货物在进出中国时,会在海关进行报备,每个月的货物进出关报备总额就是所谓的“海关总署”口径下的进出口数据。

BoP口径:也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Presentation)口径。BoP是一段时期内,我们和其他经济体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采用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为统计原则。BoP在统计上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这三大账户,大致分别对应着:货物及服务贸易交易、直接固定资产投资交易、金融产品投资交易。三大账户中的“经常账户”和海关统计口径的覆盖面高度相似,二者常被用作对比分析、互相印证。

PMI口径: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被调研的采购经理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定性的判断(比上月强、和上月相同、比上月差),最后汇总出的结果以50%作为强弱的分界点,指数高于50%则为扩张信号,反之亦然。其中一个调查问题涉及了针对“新出口订单”和上月变化,这也是第三个针对外贸景气度的统计口径。

(2)在统计节点上,三者统计的是跨境交易的不同阶段

举个例子,假如国内某个工厂A生产了一件物品,经销商B从工厂A购买了这件物品,并拿到国外销售给某个外国人C以赚取差价。

在海关总署口径下: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海关数据的统计口径就以货物“进出关”为统计的时间节点。也就是说,海关总署统计得是经销商B把物品运出中国时的总额度。对应的时间节点在“出关”。

在BoP口径下:因为采取了权责发生制,所以BoP统计的是货物实际“发生使用权交付”的时间节点。在BoP口径下,出口额统计的是经销商B把物品交付给外国人C并收到的货款额度。对应时间节点在“交付”。

在PMI口径下:PMI口径统计的是制造商A的直观感受,也就是统计的是经销商B的购买情况。对应时间节点在“采购”。

(3)在额度上,PMI不涉及“价格”,另两个口径对于额度的统计方式也不同

海关总署口径:由于这一口径是进出关时进行统计,所以这一口径的统计的价格是经销商B在海关的报关价格。

BoP口径:BoP统计的是货物在境外发生实际使用权转移时,外国客户支付的价格。由于出口的本质是在国外赚取更高的差价,因此BoP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往往高于海关口径。

PMI口径:PMI表现的是生产企业对订单景气度的综合体感,不涉及对于价格的统计。

02为何年初BoP口径贸易数据下滑、PMI低于50%,但海关口径仍然表现良好?

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复盘一下去年第四季度起的贸易表现。我们将去年10月之后的贸易数据表现分为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去年Q4,表现为三大口径之下,外需表现都很低迷。去年四季度,外贸的主要扰动因素是疫情防控进入政策切换期,防控政策逐渐从清零转向放开。因此外需的订单无论是在生产端,还是在交付端,都出现了较大推进阻力,因此三大口径之下的贸易表现都不佳。

第二阶段是今年1-4月,表现为出口数据回暖,但BoP、PMI表现不佳,三大口径出现矛盾。在这一阶段,疫情感染接近达峰,居民活动半径逐渐恢复,同时中国于年初恢复新冠疫情“乙类乙管”重新打开了国门。

这一阶段统计数据上表现为:海关总署统计的出口数据大涨,在去年同比超高基数背景下,1-4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仍然增长了0.7%。而相反的是,PMI出口新订单在去年持续低于48%之后,仅两个月略高于荣枯线。同时BoP口径下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回落。这两项数据,和海关总署统计的数据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我们对这一矛盾的解释是:其实去年Q4起,外需下滑已经成为大趋势,从BoP账户和PMI数据的表现可以见得。那么为何年初海关统计的外贸数据出现爆发?我们判断主要是因为前期的贸易订单无法正常生产与交付。在疫情防控彻底转向后,此前积攒的订单集中交付至国外,才导致短期海关视角下出口数据出现回补。这一爆发不是因为外需景气度恢复,只是因为3-4月订单集中交付。

第三阶段是今年5月后,表现为三大口径均回落。5月后的出口数据也印证了我们上述推论,在持续萎靡的外需下,叠加前期积压的订单已经逐步交付完成,出口数据自然应声回落。

综上,去年四季度至今外贸形势的变化线索是:第一,外贸形势从去年Q4起就已经开始不景气,中间并未出现实际的外需恢复;第二,由于跨年期间疫情严重、订单无法交付,因此2-3月疫情消散后出现了一波跨境交付小高潮,导致在海关统计层面出现了一轮数据上涨。因此年初的三大口径背离,反应的是海关统计口径和BoP及PMI口径之前的统计方式差异,而非出现了一波真实的外需回暖。

03结论:Q4可能迎来读数回暖,但实际外贸景气度仍有待观察

根据我们复盘,出口周期、经济周期与市场周期往往共振,准确识别出口周期很重要。对于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一方面,净出口值在GDP中占比比较大,因此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根据复盘我们发现制造业投资往往会随着出口总额变动而波动,滞后的时间平均在两个季度左右,因此出口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也有着间接拉动。对于出口周期和市场周期,我们认为主要是出口结汇需求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对于A股外资的影响综合而形成的联动效应。

准确识别出口景气度需要结合BoP口径和PMI口径加以辅助。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相较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口径,和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口径,海关所统计的进出关数据经常由于统计节点的不同,出现短期的失真,今年年初就是一个案例。

受基数效应影响,今年四季度出口增速可能会迎来回暖。本月出口数据明显不及预期:1-7月以美元计价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5.0%、7月单月美元计价-14.5%。这其中主要是涉及了“量”、“价”两方面因素。

在“价”上,过去一年间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行,以美元计价的读数也随之受到了明显冲击;在“量”上,去年年中正值本轮出口周期高点,外需不景气叠加高基数,导致出口订单总数同比数据回落明显。

去年8月后,出口增速出现了一轮较明显回落,最终在10月单月美元计价出口同比数据正式转负数。因此随着基数效应的影响解除,第四季度有望迎来出口读数的回暖。但最终外贸实际景气度如何,仍需观察后续欧美央行货币政策动向及中国新贸易伙伴(东盟、拉美、俄罗斯等经济体)下半年经济走势。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